|
|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
|
|
欧洲二氧化碳限排政策生效难 |
|
时间:
2008-06-24 |
来源:
|
点击数:
805 |
华尔街日报4月3日报道说,尽管欧盟制定了防治污染的政策,但去年欧盟国家重点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增加了1.1%,可见要履行对抗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的难度。
根据挪威碳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Point Carbon的数据分析,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mission Trading Scheme)覆盖的各行业在去年排放了19.14亿吨二氧化碳。
过去三年来,欧洲一直试图通过总量限制与排放交易相结合的制度以减少碳排放。发电厂、炼钢、水泥和电解铝等都是要限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行业。如果这些行业的企业无法达到排放指标,就必须在公开市场上购买碳排放许可证。通过强迫公司买卖排放配额,欧盟的制度应该能从财务上刺激这些公司采取净化措施。此举还让欧盟得以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的一份协定,为175个签约国家设定了减排目标,有效期到2012年。
欧盟的总量限制与排放交易机制覆盖了约1.15万个工厂、炼油厂、钢铁厂和其他工业厂商,约占欧洲总排放量的一半。另一半排放量来自汽车、飞机、建筑和零售卖场等等,没有受到限制。
事实说明,欧盟对不同行业限定的总排放量太高了。结果,自该计划实施以来,这些行业的排放量非但没有如人们最初预想的那样降低,相反还以每年约1%的速度缓慢增长。
欧盟推行这项制度遇到重重困难,凸显出工业化世界要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多难。从一开始,欧洲的总量限制和排放交易制度在设计和执行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各国政府向受监管行业发放了太多的排放配额,这就基本等同于污染许可证。其结果是没有真正促使各企业改进工厂设备。
欧洲监管部门已着手将该制度拉回正轨,要求各国政府减少该计划第二阶段,即2008至2012年的配额发放量。
虽然这一制度迄今为止未能减少排放量,但却催生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去年,欧洲的碳排放许可证交易额突破了4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55%。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中间商像交易黄金或石油等大宗商品一样交易碳排放配额。 |
|
|